一脉珠江水,遥望昆仑月;千里家国情,青春共此行。
盛夏八月,一群来自香港、澳门、广东的少年,怀揣着课本里的诗句和对千年丝路的遐想,化作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他们在中国最西端的阳光下,与新疆的同龄人相会,共同开启一场名为“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体交流活动的青春之约。
来自香港、澳门、广东及新疆喀什地区的近70名优秀青少年代表参与此次活动,四地青少年将共同感受新疆多元文化,沉浸式体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进发展,亲手感受木卡姆艺术,体验水拓画、土陶制作等,其间,青少年还将参观第十五届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
活动期间,粤港澳青少年、新疆青少年将分别进行才艺表演,“共跳一支舞”“共画一幅画”“合唱一首歌”……展现少年们的青春活力。足球,是青春最通用的语言。在行程中,四地青少年将通过分组及混合组队的形式,在喀什、阿图什两地进行三场足球友谊赛。来自香港东区体育会的彭林炜表示,非常期待与新疆的球员切磋技艺。同样是第一次来到新疆的澳门青少年团组叶梓恒也对此次行程充满期待,他了解到新疆有很好的足球运动氛围,希望在行程中增长见闻、拓宽思维、不断进步。活动组织方表示,希望以足球为载体,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期待这颗种子在相亲相爱的情感滋养下,最终开出绚丽的花朵。
除了文化与体育的互动,这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认知之旅。少年们将有机会亲眼见证世界奇迹——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生态屏障。他们将走进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直观感受这片曾经的沙漠如何被“绿围脖”锁住,并变身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产业,生动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活动中,来自广东的援疆干部代表还将与青少年们开展座谈交流,分享他们的援疆故事,以及祖国边疆令人欣喜的发展变化。这趟旅程,将让少年们在行走中感受,在交流中理解,在见证中成长,最终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内化为携手共进、共书华章的青春力量。
初见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8月16日,喀什。一场简约而热烈的开营仪式,为这场期待已久的旅程拉开帷幕。“从大湾区到天山脚下,你们飞越了珠江,飞越了长江,飞越了黄河,最终穿越天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雪亮的欢迎致辞,瞬间拉开了时空的维度,让少年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广袤与壮丽。“这辽阔河山,让我们为之由衷自豪与骄傲。”他寄语四地青少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要成为“心连心、手拉手的好朋友”。
而少年们的回应,同样真挚而坚定。“从南海之滨,到天山明珠,这4000多公里的距离,丈量的不仅是山川的广阔,更是时代的铿锵足音。”来自深圳市高级中学的张铭溪,他的发言道出了所有粤港澳学子的心声。五年前与喀什的擦肩而过,让他对这次相遇倍感珍惜,“所有的错过,都成了此刻相遇最珍贵的铺垫”。香港东区体育会的彭林炜,用“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来比喻自己的使命。过去,新疆于他,是屏幕里的风光,是书本上的驼铃。如今,他站在这片土地上,真切地感受着国家的辽阔与温度。“我们或许讲着不一样的方言,习惯了不同的城市节奏,但我们青春的心跳,为同一个名字而跳动——那就是‘中国’。”这句简洁有力的话语,赢得了满堂掌声。澳门慈幼中学的郭迪鋐,则以绿茵场为喻,道出了此行的另一重期待。“足球是最好的交流语言。我们来新疆,不仅要进行足球交流,更要结交一辈子的朋友!”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南方少年的爽朗与真诚。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他听见了自己加速的心跳,那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发现之旅的启航。
作为东道主,来自新疆喀什第二十八中学的阿依娜·依斯坎代尔热情而自信:“小时候,爸爸常对我说:‘新疆有多大,祖国的爱就有多大’。今天在家乡迎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你们,我突然懂得了这份爱真的很大很大!”她期待成为一名喀什的“故事分享官”,带领新朋友们穿过古城拱门,听百年茶馆的乐曲,分享葡萄架下的心事。她更期待成为“小小观察员”,从对方的故事里读懂壮阔的中国。“昆仑山再高,高不过各民族团结向上的心;葡萄再甜,甜不过祖国给我们的好日子!”这句当地谚语从一个少女口中说出,掷地有声。它不仅是对远方客人的欢迎,更是新疆青少年对家乡、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仪式上,同学们互赠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份份跨越山海、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少年心意的小礼物,是友谊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交融。当印有“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的旗帜在空中挥舞,一个共同的信念在少年心中扎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充满希望地拥抱在一起!
探寻 用青春步履丈量千年古城
开营仪式的澎湃心潮还未平息,一场通往历史深处的探寻已启程。南依昆仑,北临天山,喀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中外商贾云集的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阳光洒在喀什古城的土墙上,等待开城仪式的游客早已将城门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圈外三圈,汇成一片期待的海洋。
在人群一角,几个活泼的新疆孩子,似乎按捺不住骨子里的节奏感,即兴跳起了热情的民族舞。这片自发的舞台迅速吸引了一个由掌声和欢呼声组成的圆圈,就在这时,来自澳门慈幼中学的郭迪鋐被调皮的同学一把推到了圆圈中央。他瞬间一怔,脸上掠过一丝属于南方少年的腼腆,但那扑面而来的热烈气氛,那一张张毫无隔阂的笑脸,那一声声真诚的“跳一个!”让他很快就融入了欢乐的海洋,学着当地人的舞步,扭起了脖子。
“快看!开始了!”随着一声呼喊,长号与鼓点划破古城的宁静。“凿空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一个个镌刻在历史中的名字,仿佛从千年卷轴中走来,在城门口迎候八方来客。歌舞翩翩,衣袂飘飘,那热烈欢快的旋律,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太震撼了!感觉历史一下子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触手可及。”来自香港董之英纪念中学的张安邦一边努力举高手机录像,一边感叹道,“这和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是活的,有温度的!”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世代伴随着喀什居民成长,文脉流韵滋养着这座古城繁盛至今。20余条街巷阡陌交通,学校、集市、手工作坊、传统民居融为一体。这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走进古城,仿佛步入一条流动的历史长河。曲径通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随处可见的木雕、铁艺、绘画,又无不展示着这里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我注意到很多房子的设计都很有趣,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能看到现代生活的痕迹。”来自深圳市高级中学的熊晓云第一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在她的家乡深圳,城市的天际线由简约方正的玻璃幕墙勾勒;而在这里,每一个半圆形的窗棂、每一处精雕细琢的木刻,都在讲述着截然不同的美学故事。古城的色彩,更是让她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将店铺与街巷装点成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当她指着一件如春雨润洗过般绚烂的衣物询问时,店主告诉她:“这是艾德莱斯,被誉为‘丝路活化石’,艾德莱斯织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历史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鲜活血液。”一位带队老师感叹道。
交流团前行的脚步,被一阵悠扬的乐曲吸引,在阿热亚路上,绽放着一朵开在旅游热潮里的花朵——“古丽的家”。庭院里,身着艾德莱斯绸的姑娘,头顶瓷碗,翩翩起舞,一曲顶碗舞看得人心旌摇曳;塔吉克族鹰舞的刚劲有力,又让少年们热血沸腾。当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响起,熟悉的旋律让来自粤港澳的孩子们倍感亲切。而当8名学生和一位老师共同表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响起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那字正腔圆的唱腔,那英姿飒爽的身段,现场叫好声不断。京剧,作为国粹,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它清亮的唱腔,在遥远西陲的维吾尔族庭院中响起,与这里流传千年的木卡姆艺术遥相呼应,他们发现,无论是在岭南水乡,还是在西域绿洲,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对艺术的热爱是相通的,对家国的深情更是相通的。
交融 足球把我们的情缘连接起来
当古城的历史与烟火沉淀为视觉盛宴,一场属于青春的对话,在温馨的维吾尔族庭院——买买提大院里找到了最佳舞台。音乐响起,新疆孩子们率先登场,一曲奔放的《阿图什舞曲》瞬间点燃全场,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周熠,以一段帅气而炫酷的街舞回应了主人的盛情,掌声未落,舞台的节奏又陡然一变,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春天》吹出了绿洲初醒的生机与希望。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台下的少年们跃跃欲试。香港同学用粤语唱起了陈奕迅的《明年今日》,作为回应,新疆少年们拿起了吉他。他们没有选择传统民歌,而是轻拨琴弦,一个熟悉的前奏响起——是《平凡之路》,当他们用清澈的普通话唱出“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全场爆发出默契的欢呼与跟唱。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在此刻成了四地少年的青春密码。
当交流团穿行在古城深处,一阵有节奏的“噗、噗”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循声望去,只见街巷一角,几个当地少年正在一块水泥地上挥汗如雨,奔跑、颠球、呼喊……那份纯粹的快乐,瞬间感染了路过的粤港澳青少年团组。在热烈的氛围中,几位粤港澳青少年也加入到“战局”中。这场喀什街头最日常的练习,瞬间升级为一场南海之滨与千年古城的即兴“友谊赛”,现场氛围也进入高潮,人群中“哇”声一片,掌声、加油声、欢呼声在喀什古城回荡。
“很有街头足球的感觉,非常热血。”来自澳门青少年团组的卢仲朗气喘吁吁,眼中却闪着兴奋的光芒:“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热爱的运动是一样的,足球把我们的情缘连接了起来。”他坦言,足球之所以是世界第一大运动,是因为大家遇见一起踢足球的人,都能成为好朋友、成为兄弟。“喀什的小朋友在水泥地穿大钉鞋,也能运球自如,Very good!”这份热爱,同样感染着来自广东青少年团组的刘鹏伟,在他看来,这些少年的水平相当高,更可贵的是那份不受场地限制的执着,“喀什的足球氛围真好!”
共鸣 以青春之名绘同心圆
如果说街头的足球偶遇是热情的火花,那么接下来的行程,则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更深沉的文化共鸣。交流团一行来到了班超纪念馆。在“万里护疆”展厅、盘橐往事展厅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位东汉名将安定西域、确保丝路畅通的功绩,让来自南海之滨的学子们对“家国”二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随后,来自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义务护边员龙吉克·卡德尔,以“一家四代爱国守边的第三代守边人”身份,向青少年们介绍了自己和家人义务护边的故事,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已经接过爱国守边的接力棒,一家四代在帕米尔高原上坚守奉献。此外,“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之女都尔汗·拉齐尼,也向大家分享了她家人的故事。
“有国才有家,他分享时的那种自豪与坚定让我很感动。”来自澳门青少年团组的陈梓谦被龙吉克·卡德尔一家四代爱国守边的故事所打动。他表示,保卫国家并非一日之功,正是因为有无数护边员和军人日夜守护,才有万家灯火。“通过他的讲述,我感觉到祖国是多么的强大。”
历史的回响,最终落于一张长长的宣纸,参加“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体交流活动的青少年们,参与到同写一幅字、同绘一幅画环节,共同描绘各族青少年心中坚定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随后,四地青少年们一道,在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笔墨画上郑重地写上各自的名字。
下午6点的新疆,暮色尚未降临,喀什市第36中学的足球场激情四射,一场正式的友谊赛将第一天的行程推向高潮。少年们在场上激烈拼抢,场下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此刻,对手亦是朋友,汗水浸湿的球衣下,是一颗颗因足球而紧密相连的心。
四千公里的地理距离,在少年们一次次的握手、拥抱、合唱与竞技中被消弭。“你好,新疆!”——这句初见时的问候,已变成了“我们,在一起!”的心声。而这场青春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镜头
主题邮局里 寄出的愿望
在喀什古城一个角落,坐落着一家主题邮局,木桌的沉静和纸张的芬芳,让孩子们俯身在桌前,将万千思绪凝于笔端。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的张宸赫同学在明信片上写道:“爱来自喀什,Love for新樟路200号,我在南疆很想你。”这张明信片是寄给他的老师付超华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些信,寄给远方的引路人;有些信,则被投递给未来的自己,成为一枚独一无二的“时间胶囊”。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熊孝铭选择将明信片寄给自己,记录当下的心情与期许:“收到信的时候,喀什交流已经结束了,希望那时候的你,能够实现最新的愿望。”“南疆很美,下次我们一起去北疆吧”,香港华仁书院的李子淦把下一次旅行的期待传递了给了千里之外的父母,他表示,去过北京、上海、长沙,这是第一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意犹未尽。从丝路支点到南海之滨,这些小小的卡片,不仅传递着问候,更播撒下记忆的种子,搭建起一座座连接情感与成长的温暖桥梁。
采写/摄影:南都“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报道组
新宝配资-新宝配资官网-深圳配资开户-顶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